我的工作性质决定着我经常参加一些会议,30岁前并没有紧张害怕的感觉,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紧张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严重影响到我的正常交流,以至于昨天我去医院看病,当看到就要轮到我的时候,我莫名其妙地开始紧张,心跳加速,似乎不知怎么对医生描述自己的病情。每次紧张的时候,就是心跳加速,说话声音变声。我也看过相关资料,也用一些镇静药物配合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小的时候发现父亲在50岁以后也有这种现象发生,我想这是遗传吗?有治疗的办法吗?
我很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现在这种状况对我的工作发展非常不利,我在平时非常合群、开朗,大家很喜欢我,我也曾经组织、主持单位很多大型活动,得到大家的认可好评,可我现在一遇到要我说话的场合就紧张。
紧张烦恼我们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开始关注它的时候。50岁的人和30岁时不一样,30岁我们更关注欲望、情爱、时尚生活、成就、孩子、友情与社会认同。很多鲜活的事情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们把精神贯注在那些让人兴奋、愉悦、震撼的生活事件中。那时,即便不那么如意,生命还长久,动力还十足,总会有机会去实现内心幻想。那时的情绪有很多出口,主持活动时也焦虑紧张,但并不那么影响你,是你把紧张转换成为一种躁动的愉悦。情绪是一种能量,如果可以自由地流动,有多样的出口,焦虑紧张是不可能固化的。
50岁就不同了,生活定型,欲望也消退。思维开阔的人,会重新燃起对世界的好奇心,去努力弥补青年躁动时分未能满足的夙愿;尤其是接受存在主义思想熏陶的人,会有意去增加未曾体验到的生活,有时不惜冒点风险(如改行、登山、冒险、旅游、收藏或婚外情什么的)。刻板的人,内心把安全和社会认同看得很重要,虽然欲望未能达成满足,但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情绪的出口在哪儿呢?孩子已经大了,爱人已经老了,什么能带给我们愉悦呢?对身体的关注可以来释放多余的精力。但这种关注可能激发我们潜藏的死亡恐惧,当我们还没有勇气来接受死亡的蛰伏,这种恐惧会转化为躯体的焦虑并固化起来。
当然,一般的规律人老一些,情绪会更加平和一些,有些事虽不遂心愿,也可以平常心待之。你的信中读不到这种平和心态,读到的是你渴望重返30岁。儒家说十五立志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八十返老还童。不惑,即不在乎善恶、是非、得失。知天命,是懂得生死寻常、荣辱不惊,无故加之不怒,无故得之不喜。同样,心理素质并没有一个跨年龄、性别、文化的统一标准,人在每个年龄心理状况都会有很多的不同。接受生命与情绪的自在节律,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境遇、环境、人际关系而变换,我们就可以随其自然地生活。
最后想说,紧张这个东西在很多时候你认为它不应该有,它才会变得来劲。因为你希望它没有,花了些力量与工夫去对付它,结果焦虑越明显,人就被挫败了,结果紧张的感觉更加难受。一般初始的紧张并不那么明显,只是人面对压力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对紧张的紧张才是焦虑发作的根源。另一方面,身心是同一的,紧张也许是身体的一种语言,压力、环境不良、饮食过当都会引发躯体的紧张信号。喜欢饮酒、抽烟的人这样的紧张会多一些。调整自己的生活、工作、饮食也是需要考虑的。
紧张烦恼我们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开始关注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