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怖症病人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不敢和别人目光对视,不能在他人的注视下工作,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社交恐惧症表现为对需要讲话或被人观看的情景有焦虑反应,多有回避行为。患者常有面红、震颤、恶心等症状。恐惧对象主要是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等,如害怕见人时脸红(赤面恐惧),怕与人对视(对视恐惧)。
社交恐惧症主要是由一种“怕”心理引起的,如怕见陌生人、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等。起因是在生活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工作、学习中发生的特殊事件形成的,因此就需要在咨询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
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总是走不出过去重复的泥潭,社交恐怖症往往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患者往往从小就在社交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自然解决,而总是一遍遍重复旧有的困扰,令患者十分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解答:人的口腔里有了溃疡,总会用舌头一遍遍舔它,即使很疼还是这样做,为什么?是为了要修复它。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样,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常常在想:“再这样做一遍可能就会成功吧!”可是再这样做一遍往往还是失败。要想走出过去重复的泥潭,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对自己的生活模式逐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领悟,这样才可以慢慢融入社会。弗洛伊德的学说里,说人的心理好像一座冰山,露在上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水面以下的才是最大的部分。人把一些自己不愿接受的东西压抑在心里,就像冰山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一样。那么,压抑的是什么呢? 其实,人压抑的往往是一些自己不愿面对,甚至根本意识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暗中对人的心理起着不可小看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对有社交恐怖症的人来说,全方位了解自己,使潜意识的东西浮上水面,社交恐怖症也会好转。
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结构、兄弟姐妹情况,都对社交恐怖症的发生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家里总是受到批评、得不到爱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不信任别人,发生社交问题。另外,自卑也是导致社交恐怖症的一个原因。
社交恐惧症的解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解决社交恐惧症,要从心理上去掉在社交中的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社交上不如别人,并不是什么都不如别人,要多想一想自己的长处。不习惯社交的人,尤其要去掉自卑感,树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自我精神,只有这样,在心理上才能战胜消极,在待人接物中,变得主动、显得落落大方。
社交恐惧症,还要在心理上去掉“怕”字,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带什么神秘的色彩,只不过是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与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随和、大方、自然、平时怎么说、怎么做,社交中也是如此,时间长了,社交就习惯了。
解决社交恐惧症还要注意社交的形式,如社交前可带着明确的社交内容参加社交。心理上有了具体社交内容,就可以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事物上,不至于过分紧张。初次社交可以在社交活动比较老练的人陪伴下,由陪伴者唱“主角”,自己唱“配角”,这样既可以学到别人的社交方式,又可以借以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防止社交中出现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