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埃里克森的的人格发展理论,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可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人生的八大冲突有3个会在孩子的青春期内发生,分别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和“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网瘾少年的的问题似乎都能从这三个冲突中找到对应。面对社会上因为网瘾问题导致的一些极端事件,有人惊呼:我们的孩子会垮掉吗?
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心态也正变得浮躁、焦虑,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也正经历着一个迷乱的时期,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焦躁、没有追求的氛围中,迷失在“我是谁”的困惑中。
假如他们生活在几十年前,成长于一个稳定、单纯的亲属群体中,“我是谁”不会成其为问题,我是父母的孩子,整个街道的人都认识我,如果我市南海,也许长大后会子承父业,如果我是女孩,就会像我母亲那样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我的角色是清晰的,尽管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但心里上的安全感是可以保障的;但我成长于一个快速、复杂的社会,家庭教育的功能缺失、教育环境的功利主义、网络世界的吸引魅惑,处在现代社会高度技术发展文化中的青少年,对自我认同的挣扎,受到的影响最多最深。
健康的自我形象始于我们对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通过这些需要的满足来建立对自我的贫家体系。而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需要满足3个基本的心理需求:即归属感、价值感和重要感。
人们在学业中最想建立的是重要感与能力感,在交往中最想找到的是价值感,在家庭中最想确立的是归属感,如果在这几方面受挫,他们就会出现问题。在学校里,仅仅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孩子,就会造成其自我认同感降低,为了减轻对压力和痛苦的感受,他们就通过打游戏这种容易产生成就感的方式进行补偿,获得自我认同的满足。
古希腊的神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无论网瘾少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共同问题:他们的自我形象都受到了伤害。自我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决定一个人的独特性,决定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可替代性……,那些问题少年正是在成长中没有建立起健康的归属感、价值感和重要感,在问题与扭曲的关系中没有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才导致在网络迷失。
如果我们不能去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调整被扭曲的自我,而只是去无力地呼吁关闭网吧、撤掉游戏,其实是舍本逐末,收效甚微的。
在一些工作实践中,我对前来求助的网瘾少年不再拘泥于问题,而是从重塑自我开始,给他们成长的支持,让他们认识到“虽然有失败,我仍会杯完全宽恕和接受”,卸下过多的心理负担,从容去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